一叶下林表,秋色满蘅皋。江风吹雨初过,天宇一何高。蜡屐径来堂上,倚杖翛然长啸,万里看云涛。逸兴浩无际,安得驾灵鳌。
叹吾生,天地里,一秋毫。江山如传,古来阅尽几英豪。回首只今何在,举目依然风景,此意属吾曹。欲去重惆怅,松径冷萧骚。
水调歌头 · 其四秋日登浮远堂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其四秋日登浮远堂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写于公元1084年(宋元丰七年)作者任密州知州的时期,是作者在密州为官四年期间所作唯一的一首咏物词。
上片起首两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不知天之厚寒,罹此厉威。”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当时在密州任职,因触犯新法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所以称自己“遭此厉威”。中秋时节,本应赏月饮酒,却不得不饮酒度日,直到“欢饮达旦,大醉……”,才觉得天气寒冷。这里用“不知”两字表明自己对天意的无知。
下片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月何时出现?我举起酒杯向苍天发问。这两句运用想象,通过对话的形式,把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意境深远的图画。接着,词人又发出诚挚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希望远方的家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时刻。
《水调歌头·其四秋日登浮远堂作》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作品,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