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避难

拿舟来避难,别我钓鱼矶。
帆卸遮春雨,衣濡晒落晖。
南师闻鞑走,北马逐人飞。
见说漳桥断,銮舆曷日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避难》是宋朝诗人丘葵的作品之一,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安全的深切担忧。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舟中避难》:

  1. 作者简介
  • 丘葵,宋朝著名诗人,其诗歌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1. 原文节选
  • “拿舟来避难,别我钓鱼矶。帆卸遮春雨,衣濡晒落晖。”
  • “南师闻鞑走,北马逐人飞。见说漳桥断,銮舆曷日归。”
  1. 作品赏析
  • 诗中的“拿舟来避难”形象描绘了诗人在国家动荡时期,选择用一艘小船作为临时的避风港。
  • “帆卸遮春雨,衣濡晒落晖”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舟中等待的情景,以及因风雨而变得湿透的衣物,这些细节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 “南师闻鞑走,北马逐人飞”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以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 “见说漳桥断,銮舆曷日归”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暗示了战乱可能给国家带来长久的影响。
  1. 写作背景
  • 根据文献记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朝末年或南宋初期,具体年份不详。
  •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战乱频繁、国家不稳定的时期,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舟中避难》不仅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读者,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宋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以及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