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应得李洋归

花时莫负此良辰,信杖闲行寂寞滨。
日入山头成鹤顶,风吹沙碛皱鱼鳞。
飞来白鹭全成雪,倒去枯松半树春。
似此江山孤绝处,故应著此苦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应得李洋归》是唐代文学家的丘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与应得李洋归》是宋代诗人丘葵的作品,其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等方面都值得深入探讨。在了解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作者生平
  • 生平简介:丘葵字吉甫,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是宋代的隐逸诗人。他的早年有志于科举,但最终未能中选。这种经历可能让他更加关注内心的追求和自然的美,从而在诗歌创作中表达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1. 诗歌原文
  • 花时莫负此良辰,信杖间行寂寞滨。日入山头成鹤顶,风吹沙碛皱鱼鳞。飞来白鹭全成雪,倒去枯松半树春。似此江山孤绝处,故应着此苦吟人。
  • 这是整首诗的原文,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景象,丘葵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其中“花时莫负此良辰”意味着在美好的春天里,不要辜负这大好时光;“信杖间行寂寞滨”则表达了诗人独自行走在寂寞的岸边,依靠着拐杖前行的艰辛与孤独;“日入山头成鹤顶,风吹沙碛皱鱼鳞”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落下时山峰的形状像极了一只鹤的头顶,而风吹过沙漠和沙滩,仿佛让鱼鳞都皱了起来,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丘葵成功地传达了他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情感状态。例如,“似此江山孤绝处”,不仅形容了景色的美丽,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孤独感的反思和体味。
  1. 诗歌艺术特色
  • 《与应得李洋归》作为七言律诗,其结构严谨,押韵工整。诗中的意象鲜明,如“飞来白鹭全成雪”和“倒去枯松半树春”,都是典型的意象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隐喻诗人心境的变化。此外,诗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将“鹤顶”比喻为诗人的孤独,将“沙碛皱鱼鳞”比喻为人生的无常等,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描写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与应得李洋归》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深意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它的阅读和欣赏,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自然之美的敬畏。同时,这首诗也提醒现代人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享受自然的赠予,保持一颗平静而敏感的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