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金乡张赞善

年少辞荣自古稀,朝衣不著著斑衣。
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
种竹野塘春笋脆,采兰幽涧露牙肥。
伊予自是徒劳者,未得同寻旧钓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金乡张赞善》并非文学作品,而是王禹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作于宋朝,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和志向,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背景: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并称“宋初四大散文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王禹偁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尤其是他的政论文章和古文,以其清新平易的风格受到后世推崇。尽管王禹偁并非以诗歌见长,但他的诗歌作品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诗作原文:年少辞荣自古稀,朝衣不著着斑衣。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种竹野塘春笋脆,采兰幽涧露牙肥。伊予自是徒劳者,未得同寻旧钓矶。

  3. 诗句解析

  • “年少辞荣自古稀”:这句表达了王禹偁年轻时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不同于一般的年轻人急于求成的心态。
  • “朝衣不著着斑衣”:这里的“朝衣”指朝廷的官服,而“斑衣”则是指普通的官员服装。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不愿意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荣耀,而是要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 “北堂侍膳侵星起”:描写了诗人早起准备早朝的情景,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 “南亩催耕冒雨归”: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尊敬。
  • “种竹野塘春笋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不拔。
  • “采兰幽涧露牙肥”:这里的“兰”通常代表着高洁的品质,而“露牙肥”则形容兰花在幽静的山谷中生长得异常茂盛。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 “伊予自是徒劳者”:诗人用自我批评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无力感和无奈。
  • “未得同寻旧钓矶”:这里的“钓矶”象征着诗人曾经的梦想和追求。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失落和遗憾的情绪。

《寄金乡张赞善》不仅是王禹偁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王禹偁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面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