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

北门西掖久妨贤,出入丹墀近八年。
且把一麾淮水上,敢思三接浴堂前。
将何政术称循吏,岂有文章号谪仙。
除却清贫入诗咏,山城坐客冷无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无奈与超脱。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散文家和大臣,世为农家子,幼时即有才学。他曾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历任成武县主簿、右拾遗等职,以直言进谏著称。淳化二年(991年)因政治原因被贬商州团练副使,后转解州。咸平元年(998年),参与修撰《太祖实录》。

  2. 诗歌原文
    北门西掖久妨贤,出入丹墀近八年。
    且把一麾淮水上,敢思三接浴堂前。
    将何政术称循吏,岂有文章号谪仙。
    除却清贫入诗咏,山城坐客冷无毡。

  3. 作品背景:据《宋史》记载,王禹偁在淳化二年(991年)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后来在咸平元年(998年)参与了《太祖实录》的编修工作。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担任庐州通判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政治生涯的失望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诗歌鉴赏:王禹偁以其直率的性格和犀利的文风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中的“且把一麾淮水上,敢思三接浴堂前”展现了他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态度。

《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不仅是王禹偁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宋代文人面对政治挫折的一种普遍心态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王禹偁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宋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