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金闺籍,须教邑债还。
尚威民作敌,徙善吏容奸。
世久无彭泽,人今识鲁山。
平生经济学,随力救时艰。
送陈汝功起宰永春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汝功起宰永春二首》是宋朝诗人王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陈汝功起任永春知县的祝贺之情。诗中的“通了金闺籍”,“通了金闺籍”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而“须教邑债还”,则意味着作为县令要处理当地的债务问题,确保地方经济的健康运转。诗句“尚威民作敌,徙善吏容奸”指出,在治理地方过程中需要警惕并清除那些潜在的威胁,而对于那些品行端正的官员,则需要予以宽容和支持。
诗中的“夏校士师道,春台民饮和”描绘了夏日时教师的教化与民众的和谐景象,而“政成行奏最”则反映了诗人希望陈汝功能够在政治成就上获得最高荣誉的愿望。“好去立言坡”可能是诗人对于未来陈汝功能够留下良好政绩,成为后世颂扬的对象寄予的厚望。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陈汝功的期待,以及对其治理能力的肯定。
王迈在诗中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政治、民生的关注。他不仅关注个人的成就,更关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现状。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它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王迈的这种情怀也启示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努力工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迈的《送陈汝功起宰永春二首》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份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在反映时代风貌、寄托作者情感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