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其二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埼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 其二呈汉阳使君》是南宋词人王以宁的一首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背景、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友情深厚:词的作者王以宁与汉阳军长官有深厚的友谊,两人曾经一同登山游览大别山。
  • 时间变迁:二人阔别十年后重逢,此时词人已非当年之壮志满怀者,而是历经官场挫折后的深沉感慨。
  1. 诗词原文
  • 上片:“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这两句描绘了友人突然出现在大别山的景象,突出了其突然出现的惊喜之情。
  • 下片:“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此段描述了两人重见的场景和当时的情景,以及回忆昔日与友人在雪霁时共登高楼的情景,用“杖策拥羊裘”形容其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1.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王以宁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怀念,展现了词作真挚的情感表达。
  • 意境深远:通过对大别山的描写,词人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还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哲理性。

《水调歌头 · 其二呈汉阳使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佳作。通过了解其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够更好地欣赏到王以宁这位词人的才华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

注解

鲒:地名,在浙江鄞县。

杖策拥羊裘:《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隐士严光“披羊裘钓泽中”。

残夜水明楼:出自杜甫《月》诗。“水明楼”,言明月照水,水光反射于楼台。“明”用作动词。

鹦鹉: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终为黄祖杀害。他曾在汉阳的鹦鹉洲写了《鹦鹉赋》,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