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石洞书院

不到兹山又十秋,欲题名字记重游。
转头前日梦相似,拭目诸公墨尚留。
俗里尘埃随酒却,淡中生活为诗愁。
晚来得趣无人解,一鸟不鸣山更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石洞书院》是宋代王信创作的诗词,深受人们喜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简介:《题石洞书院》由宋代著名学者王信所作,是一首广受赞誉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诗中的“不到兹山又十秋”,表达了诗人对重游此地的渴望与感慨。
  2. 文化价值:石洞书院作为南宋时期的重要学府,吸引了众多学者如叶适、朱熹等前来讲学。这些名人的汇聚,为书院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氛围。诗中提到的“嵂崒曲折,景色幽绝”的后山峡谷,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圣地。
  3. 历史意义:石洞书院不仅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其地理位置亦极具特色。东阳市湖溪镇开展的研学活动“通晓六艺、品阅象田”,便是以石洞书院为灵感,旨在让参与者体验古代书院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精神。
  4. 文学影响:《题石洞书院》作为经典之作,被多次引用和研究。例如,南宋学者魏了翁的《题石洞》,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书院的学术气息。而朱熹在石洞书院的讲学活动,则直接关联到诗中的赠书行为。
  5. 教育作用:书院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通过对《题石洞书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外,诗中提及的生活态度“俗里尘埃随酒却,淡中生活为诗愁”也启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平衡,保持一颗静好的心态。

《题石洞书院》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而且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通过了解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宋代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