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病

羸病何其久,仁心到栈频。
须怜苜蓿歉,当认主人贫。
客舍同萧索,山程共苦辛。
未能逢伯乐,且可自相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马病》并非出自司马光之手,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是杜甫在其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通过吟咏病马来表现作者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病马
    前年陷大漠,
    今岁始还乡。
    名系青楼客,
    身被劫火伤。
    蹄啮林光秃,
    毛干火色光。
    心忧屠者暴,
    远愧伯牙狂。

  2.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代的乾元二年,当时杜甫身处秦州,这是他流寓他乡的生活写照。
  • 诗中“蹄啮林光秃,毛干火色光”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乱之后荒凉景象,也反映了诗人自身遭遇的艰辛。
  1. 主题思想
  • 通过对病马的描写,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深深感慨。
  •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战争破坏的痛心疾首。
  1. 艺术特色
  • 杜甫以其精湛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感情著称于世,这首诗也不例外。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整首诗通过对病马细腻的刻画,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修养。
  1. 社会影响
  • 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马病》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历史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了解唐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1. 文化内涵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马象征着力量与速度,而疾病则代表着逆境中的顽强与不屈。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描写,传达了这种深刻的文化寓意。
  • 此诗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描述,更是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马病》是一首充满深意、情感丰富的古代诗歌作品,它不仅是杜甫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