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常州东山亭二首

谢傅英声高可攀,结茅积土想东山。
常忧胜概一朝尽,岂信风流千古还。
麈尾蒲葵供永日,酒樽棋局奉欢颜。
贤侯心迹遥相望,不使兰陵风月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常州东山亭二首是宋代诗人司马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对东山美景的赞美和对贤侯的敬仰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一生主要活跃在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等朝,历任多种官职,以直言敢谏著称。在政治上,他主张稳健政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因种种原因被罢免。文学方面,他的诗作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尤以其散文影响深远,被誉为“文章冠代”。
  1. 诗词原文
    谢傅英声高可攀,结茅积土想东山。常忧胜概一朝尽,岂信风流千古还。麈尾蒲葵供永日,酒樽棋局奉欢颜。贤侯心迹遥相望,不使兰陵风月闲。

  2. 诗词翻译

  • 谢傅的英名崇高,令人向往不已。
  • 常忧盛景难长,世事无常。
  • 用麈尾蒲葵供闲暇时之享,用酒樽棋局来庆祝欢乐时光。
  • 贤侯之心,与远方友人遥相呼应。
  1. 诗词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东山”这一意象,既表现了对东山美景的向往,也暗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情感表达:通过对比东山之美与现实之忧,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友情、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寄题常州东山亭二首》不仅是一首赞美东山美景的诗,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情感、反映作者人生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人的风采和才情,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