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文阁学挽辞

圣主当年侧席求,一时献替尽嘉谋。
刑名不作汉晁错,忠义有如唐马周。
夕闼未酬怀鼎志,坤臣徒起裤襦讴。
忽乘鹤驭凌云去,应与丛宵造物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长文阁学挽辞》是宋代诗人史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史浩,字直翁,号真隐居士,宋明州鄞县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曾历任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
  1. 诗歌原文
    圣主当年侧席求,一时献替尽嘉谋。
    刑名不作汉晁错,忠义有如唐马周。
    夕闼未酬怀鼎志,坤臣徒起裤襦讴。
    忽乘鹤驭凌云去,应与丛霄造物游。

  2. 诗意解析

  • 圣主当年侧席求: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期待,希望君主能够听取贤臣的意见。
  • 一时献替尽嘉谋:强调了当时臣子们为国出谋划策的积极态度。
  • 刑名不作汉晁错:批评了某些行为,表示正义不会缺席。
  • 忠义有如唐马周:赞扬忠诚和义气,比喻其高尚品质。
  • 夕闼未酬怀鼎志:意味着未能实现的理想或抱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无奈。
  • 坤臣徒起裤襦讴:描绘了臣子们虽有理想但未能实现的情况,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悲壮的情感。
  • 忽乘鹤驭凌云去:形容了一位高洁之人突然离去,带有一丝神秘和哀婉。
  • 应与丛霄造物游:暗示这位逝者将超越尘世,与更高层次的存在相遇或融合。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史浩作为一位有见识的政治家,其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
  • 该诗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道德、政治和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通过对《胡长文阁学挽辞》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深刻的情感表达和高洁的人生理想,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