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道傍大松人取以为明

夭矫龙鳞众欲攀,肯随蒿艾老空山。
便教不受栋梁用,犹作光明满世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道傍大松人取以为明》是宋代诗人史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史浩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感悟,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人简介:《和道傍大松人取以为明》的诗人为宋代诗人史浩,史浩(1090年—1164年),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浙江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作为宋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史浩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在政治上有着显著成就的政治家。史浩在高宗绍兴十五年考取进士,并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职务,如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等。他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政治经历和深刻的文化修养,因此其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和哲理性。
  2. 诗词原文:《和道傍大松人取以为明》原文如下:夭矫龙鳞众欲攀,肯随蒿艾老空山。便教不受栋梁用,犹作光明满世间。
  • 夭矫龙鳞众欲攀: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龙鳞般的松枝如同一群渴望攀登的人。这里的“夭矫”形容了松树的姿态,而“龙鳞”则赋予了它一种威严而神秘的力量。这些松枝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坚韧与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力量和成功的渴望。
  • 肯随蒿艾老空山:尽管松树如此强大,但它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人们的观赏对象,而是选择在空旷的山谷中独自生长。这里的“蒿艾”指的是荒草丛生的地方,象征着荒凉与孤寂。而“老空山”则强调了松树的独立与坚韧。
  • 便教不受栋梁用:即使松树不参与建筑事业,它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庇护和灵感。这里的“栋梁用”指的是建筑物中的梁柱部分,它是支撑整个建筑的核心。而“教”则表达了一种教导或赋予的意义。
  • 犹作光明满世间:尽管松树不直接参与人类的活动,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启示和激励。这里的“光明”代表了希望和正能量,而“满世间”则强调了这种光明的普遍性和深远性。
  1. 诗词鉴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史浩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美,更注重从中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通过对松树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鼓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坚定和乐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史浩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2. 创作背景:史浩的这首诗创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当时他已经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文人。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御史王十朋所弹劾,最终被迫辞去官职。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权力和政治斗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例如,他在这首诗中提到的“便教不受栋梁用”,可能寓意着即使在政治上不被重用,他仍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和道傍大松人取以为明》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