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中秋不见月韵

五分秋色到银河,应是蟾蜍浴细波。
握手相期千里共,举头无柰片云何。
愁边幸自逢欢伯,清处何须著艳娥。
未可来宵倦游赏,光辉依旧向人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中秋不见月韵》是宋代叶茵的古诗词,表达了对月亮的怀念以及中秋节时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哀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叶茵:字景文,来自今江苏苏州的笠泽地区。曾出仕,但因“十年不调”而退居故乡。他筑有顺适堂,取杜甫诗句“洗然顺所适”之意。
  1. 诗作原文
  • 五分秋色到银河,应是蟾蜍浴细波。
  • 握手相期千里共,举头无柰片云何。
  • 愁边幸自逢欢伯,清处何须著豓娥。
  • 未可来宵倦游赏,光辉依旧向人多。
  1. 主题思想
  • 对月的寄托:《次中秋不见月韵》通过对中秋之夜明月的描述和对未来团聚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触及的遗憾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此诗通过描绘中秋节夜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同时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 意境深远:诗中的“举头无柰片云何”,表达了诗人面对天空中皎洁月光时的无奈与感伤,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 语言凝练:尽管是一首抒情诗,但叶茵在简洁的字句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显示了其精湛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次中秋不见月韵》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情表达,而且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