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扫心图

大心觉也无亏成,小心沤也随灭生。
道人常与帚柄行,遇其歘起须扫清。
世间亦有无根树,又言朗月当空住。
劫尘颠倒不自繇,只笑本来无扫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扫心图》为宋代诗人叶适所创作,是一首表达对世事无常和道心清静哲理的诗作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

从诗歌原文来看,《题扫心图》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生态度的思考。首句“大心觉也无亏成,小心沤也随灭生”描绘了两种心态:一种是宽广的心性能够保持圆满,即使微小的波动也能随之平息;另一种则是过于谨慎小心的心态,容易随波逐流,失去自我。接着,“道人常与帚柄行,遇其欻起须扫清”表达了一种对事物变化敏锐洞察的态度,意味着对于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问题或挑战,要有勇气去面对并解决。而“世间亦有无根树,又言朗月当空住”则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可能随风而逝,唯有那些坚守内心信念的人才能在茫茫人海中站稳脚跟。

叶适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心”与“道”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他认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强调了人的内心往往充满不安和危机,而“道心”则是微妙且难以捉摸的。只有当人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即“其精其一,其永勿失”,才能真正地把握住生活中的真谛和安宁。

叶适的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倡的功利之学,反对空洞的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被后世认为是永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些思想不仅在文学上有独到之处,更在哲学领域展现了深刻的洞察力。

《题扫心图》不仅是叶适个人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