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叔秘监挽词

美人昔来芙蓉傍,山为发灵水吐芒。
美人今归在何处,箫哀鼓悲葬前冈。
我欲从之似云出,友风子雨游四方。
梦魂无凭不可挽,坐揽衰涕终摧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木叔秘监挽词》是叶适创作的一首悼念之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1. 作者简介:叶适,字坦夫,号水心,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著作丰富,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等多个领域。他与朱熹、陆九渊并称为“东南三贤”,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诗歌原文: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人的风采和生前事迹,如“懒旋杓尾随旬朔,休讶魁头省六星。”等句子,都透露出诗人深厚的感情和对故人的敬仰。

  3. 历史背景:该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南宋嘉定年间,叶适在温州水心村撰写了祭文,以此纪念一位名为王木叔的秘监。这一背景不仅体现了叶适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人墨客的敬重之情。

  4. 文化价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王木叔秘监挽词》不仅展现了叶适卓越的文学才华,还折射出了宋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情怀。通过对王木叔生前事迹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叶适的《王木叔秘监挽词》不仅是一首悼念之作,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作品,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故人的深情厚意,还能窥见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