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岩犀整一秋,厌厌对我诉清愁。
公筵馀沥何曾见,两度开花只暗投。
木犀重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木犀再开》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诗,并非“木犀重开”。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历任广德、吴兴二郡教官,绩溪令等职,并曾为太学博士,监察御史等。《和木犀再开》这首诗体现了虞俦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赞美,以及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下面是对该诗的分析:
诗歌原文:
东堂留得最高枝,向道重开果有时。
仙掌露漙秋气重,山头月照晚妆宜。
层层黄色眉间见,拂拂清香鼻观知。
更约菊花为老伴,四难并处可无诗。诗歌赏析:《和木犀再开》这首诗以木犀(桂花)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桂花重开时节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桂花树最高枝上的桂花盛开的情景,以及秋季的凉爽气息和月光下的美景。诗人通过对桂花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歌背景:根据虞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看,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政治生涯中,虞俦曾直言不讳地批评权贵,因此他的诗歌也带有一定的抗争精神和独立精神。此外,虞俦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尊白堂集》,这是一部记录了他生活和思想的文集,对于研究虞俦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和木犀再开》不仅是一首描写桂花的古诗,更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作品。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同时,这首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创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虽然《和木犀再开》与《木犀重开》在标题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诗人虞俦对自然景观的赞颂之作。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到宋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