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九日

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
一持旌节出,五见菊花开。
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
不堪南向望,故国又丛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又和九日》是宇文虚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体的无奈。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宋成都华阳人,是一位经历了政治变迁的文人。他的一生颇为坎坷,从进士到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再到最后全家被害于金国。这首诗作于其使金期间或之后,反映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深刻反思。

  2. 诗歌内容解析:《又和九日》通过诗人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在异乡重阳节的所见所感。首句“老畏年光短”表达了岁月流逝之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无常之感。随后的诗句“愁随秋色来”则透露了随着季节的变换,内心的忧愁也随之增加。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此诗采用了平实而细腻的语言,通过对节日习俗的描述,间接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同时,诗歌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分明,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充分体现了宋代文学的风格特点。

《又和九日》作为宇文虚中晚年的作品,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