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舞蜂歌倦,蜻蜓看未休。
谁知织妇意,方夏已思秋。
草虫便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草虫便面》是宋代诗人朱继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也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季节变迁的哲思。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说,朱继芳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生命力与情感色彩。例如,“蝶舞蜂歌倦,晴蜓看未休”,通过对比蝴蝶与蜜蜂的舞蹈、蜻蜓的静观,传达出一种夏日的热闹与宁静交织的复杂情绪。这种巧妙的对比和对照,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
在主题表达方面,诗中透露出的不仅是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还有对劳动人民辛勤生活的同情和对时间流逝带来的感慨。“谁知织妇意,方夏已思秋”,这一句揭示了诗人对普通劳动者辛勤付出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身的感慨——时间的快速流转和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
就创作背景而言,朱继芳的生活时代是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个人经历都可能对其创作产生了影响。作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朱继芳可能亲身体验过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辛苦劳作,这些体验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和体现。因此,《草虫便面》不仅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结合的产物,展现了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草虫便面》作为朱继芳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度的成就,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