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向新亭一破颜,高情直寄有无间。
地偏已隔东西路,天阔长围远近山。
浩荡只愁春雾合,轮囷却喜暮云还。
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
次秀野极目亭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秀野极目亭韵》是宋代诗人朱熹的作品。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谥文,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这首诗《次秀野极目亭韵(其一)》,通过描绘新亭景色及其引发的个人情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融。首句“偶向新亭一破颜”,表达了诗人偶然间到达新亭时的心情豁然开朗,仿佛脱去了束缚,心情愉悦。接着,“高情直寄有无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超脱与自由,似乎在天地之间,他的情感得到了最真实的表达和寄托。
诗中“地偏已隔东西路,天阔长围远近山”两句,不仅描写了地理位置的开阔和远观的自然美景,还隐含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哲思。这种地理与情感的结合,使得读者能够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心境的变化。
最后两句“浩荡只愁春雾合,轮囷却喜暮云还”,则更加具体地描绘了天气变化对诗人情绪的影响。春天的云雾缭绕让人感到忧郁,而傍晚时分的云彩变幻又带来了喜悦。这样的天气变化,既增加了诗作的意境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朱熹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邃,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外,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从自然的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朱熹的《次秀野极目亭韵》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哲学的深刻理解与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