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自警示平父

圆融无际大无馀,即此身心是太虚。
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
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更莫疏。
一日洞然无别体,方知不枉费功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日用自警示平父》是一首宋代诗人朱熹创作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遁翁、沧洲病叟等,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阳考亭。他不仅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北宋以来理学的传承者。在文学上,朱熹的创作不仅限于诗歌,还涉及散文、词赋等多种体裁。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艺术性而著称,深受后世尊崇。
  • 生平经历:朱熹在政治生涯中也有不凡的表现。他曾为同安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并在光宗、宁宗时期历任漳州知府、秘书修撰等职。晚年,他在宁宗初年被罢祠,但生前仍受到追赠文官之礼。
  1. 诗歌原文
  • 圆融无际大无余:此句表达了朱熹对于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看法。在他看来,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相互之间没有矛盾和冲突,体现了他对“太虚”概念的理解。这里的“太虚”指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即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本原。
  • 即此身心是太虚: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心和身之间的联系。朱熹认为,人的身心应该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不被物质所累,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清明。这种心态是实现自我修养和提升的关键。
  • 不向用时勤猛省:朱熹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内心的修养,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成就。他认为,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反思和反省,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 寻常应对尤须谨:这句话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言行举止。朱熹强调,即使在平常的生活小事中,也要时刻保持谨慎和自律,这样才能避免因为一时的疏忽或错误而导致不良后果。
  • 造次施爲更莫踈:在面对紧急或重要的事务时,人们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朱熹认为,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否则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失误或后果。
  • 一日洞然无别体:通过这句话,朱熹传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只要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和理想,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或诱惑,都能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 方知不枉费功夫:这句话总结了朱熹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生命的丰富。这种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也是最终能够获得成功和满足的原因。
  1. 创作背景
  • 时代特征:朱熹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的时代。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各种思想流派争鸣并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熹不仅积极倡导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还致力于探索和发展新的学术理念。
  • 个人经历:朱熹的个人经历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曾历经仕途沉浮,亲历民间疾苦,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这些体会都融入了他的诗歌中。
  1. 艺术特色
  • 哲理性强:《日用自警示平父》不仅在形式上遵循古典诗词的规范,而且其内容富含哲理,展现了朱熹深厚的哲学素养。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诗人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和社会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 意象生动:在《日用自警示平父》中,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观念与具体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得诗歌中的意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富有象征意义又充满画面感,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 语言优美:该诗的语言简洁流畅,韵律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诗人运用了许多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这种语言的美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日用自警示平父》是朱熹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的体现。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也在哲学上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