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教授不赴真叟观李花之约已而有诗次其韵

广文著书不窥园,刻杯以玉露以繁。
澹乎不蹑俗士驾,雅意要令吾道尊。
那知韩赋李有花,常以博士居四门。
老夫却欲来不速,但恨人静钟鸣昏。
明朝未必遽零落,往看花上春风喧。
更语宗文与宗武,诗成入耳宜不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教授不赴真叟观李花之约已而有诗次其韵’是一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首诗描述了罗教授因故未能赴约观看李花的情景,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天时节怀念好友李白。当时,李白因政治原因被流放至夜郎(今贵州境内),而杜甫则在成都居住。两人虽相隔千里,但仍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2. 诗句原文及翻译:
    罗公不赴真叟观李花之约,已而有诗次其韵。
    罗公不赴真叟观李花之约,已而有诗次其韵。

译文:
罗公不去真叟观赏李花之约,已经写了一首诗来作答。
罗公不去真叟观赏李花之约,已经写了一首诗来作答。

  1. 主题思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无法与好友相见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2. 艺术特色:
    (1)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诗人运用平淡的语言,却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写罗公未赴约的情况,后两句回应罗公所作之诗,使得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清晰。

(3)意象鲜明,富有诗意。诗人运用“李花”这一意象,既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又寓意着友情的美好,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这首诗是杜甫对友人李白深情厚谊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友情题材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