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石为山已浪呼,小球戏水更名珠。
世间何事非虚假,还值先生一笑无。
法清寺水珠呈杜季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法清寺水珠呈杜季高》是宋朝诗人何基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时期。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世事的淡泊和超脱,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来寓意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体现了作者追求真理和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诗中“垒石为山已浪呼,小球戏水更名珠”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中水珠与石头的互动,寓意着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无需过于执着。最后一句“世间何事非虚假,还值先生一笑无。”是对前文的哲理性的总结,强调了即使是最真实的事物也不过是虚妄,不值得过分在意。
何基(1162年—1224年),字子恭,南宋婺州人,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之一。何基在儒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师从黄干,深受朱熹的影响。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朱熹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上。他主张治学应当立志坚定,规模宏大,并多次被朝廷征召,但最终选择隐居。何基的编著活动丰富,其作品《大学发挥》、《中庸发挥》等被广泛流传。
《法清寺水珠呈杜季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
- 诗歌内容与主题分析:诗的前两句“垒石为山已浪呼,小球戏水更名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这两句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水的灵动和石头的坚固,也隐喻了人生如水、如石般经历变幻。后两句“世间何事非虚假,还值先生一笑无”,则是对前两句的哲理性升华,指出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事物,最终都归于虚无,不值得过多纠缠。
- 文学手法与表达形式:此诗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传达了深邃的哲理。在表达上,诗人巧妙地利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哲理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 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在宋代理学盛行的背景下,何基的这种表现自然与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儒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探索。
《法清寺水珠呈杜季高》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意的哲理诗。它通过生动的自然画面,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淡然处世态度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物质所累,追寻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