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花落尽北堂空,龙颔碑铭百尺丰。
鄹纥晚婚无徵在,孟光不嫁有梁鸿。
一官得子荣身后,四世看孙满眼中。
三酹生刍人似玉,故丘狐首此封崇。
挽徐子愚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徐子愚母》是宋代诗人何梦桂的作品。在探讨这首诗之前,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挽徐子愚母》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与情感深度。
《挽徐子愚母》的创作背景是宋室南渡期间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作为南宋的文人,何梦桂身处一个多事之秋,国难当头,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也饱受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也是对那段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
从文学角度来看,《挽徐子愚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诗中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而富有力度。诗句如“萱花落尽北堂空”描绘了母亲故去后家园的荒凉,“龙颔碑铭百尺丰”则象征着母亲生前的崇高地位和影响。这种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表达,显示了何梦桂高超的诗歌技巧。
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极为细腻且真挚。通过对母亲生平的回忆和对其品格的赞颂,诗人传达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特别是“鄹纥晚婚无征在,孟光不嫁有梁鸿”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母亲婚姻选择的赞赏,也隐喻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挽徐子愚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同样深远。诗中的“萱花”、“龙颌碑”等元素,都富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亡母的哀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
《挽徐子愚母》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何梦桂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一个侧面。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跨越时间的限制,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弦。对于读者来说,理解这首诗的背景、欣赏其艺术表现,以及探索其文化内涵,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文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