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阻游昭亭有作

浪迹随方寄,穷途触事谙。
雨逢春甲子,江满地东南。
客鬓霜前落,诗情酒外酣。
上方愁独往,藜杖许同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久雨阻游昭亭有作”是宋代李弥逊的诗词作品。此诗描绘了作者在连绵细雨中游历昭亭时的孤独与感受,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社会变化的敏感体验。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对这首词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李弥逊是北宋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这一时期的动荡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 文学成就:李弥逊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个人的情感经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诗词原文
  • 原文节选:”浪迹随方寄,穷途触事谙。”
  • 诗意解析:这句诗传达了诗人漂泊无定,身不由己的心境。诗人用“浪迹随方寄”来形容自己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居所,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穷途触事谙”则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对周围世界有着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这种经历让他对世间万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1. 诗词鉴赏
  • 情感抒发:通过对风雨景象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也让人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 艺术手法:李弥逊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浪迹随方寄”与“穷途触事谙”),以及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风雨景象的象征意义),让整首诗的意境和表达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李弥逊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自然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情感色彩。
  • 个人经历:李弥逊的个人经历也是创作这首诗的重要背景。他曾经因为政治原因流落民间,这种亲身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这些经历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反映。
  1. 文化意义
  • 思想内涵:李弥逊的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他对生活、社会、历史的思考和总结。他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这些思考对于后人理解和解读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艺术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李弥逊的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词作品成为后世学习和模仿的经典。

李弥逊的《久雨阻游昭亭有作》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和社会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弥逊的创作风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欣赏和学习古典诗词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