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所怀

凤凰亭上倚层轩,桃李分香到几筵。
曾与故人同一饮,试思前事已三年。
歌欢旧兴知何在,衰飒新愁只自怜。
纵使春风容病迹,亦贪窗下枕书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偶书所怀》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其作品的特点:

  1. 基本信息与生平
  • 基本信息:《偶书所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年),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期间。在这段经历中,他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生活的困苦,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 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
  • 艺术特色:《偶书所怀》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刘禹锡作为“诗豪”的独特风格。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追求。
  1. 历史评价与影响
  • 历史评价:刘禹锡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影响及评价:《偶书所怀》是刘禹锡众多作品中的一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学和刘禹锡个人生平的重要文献。
  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 与《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谢偶书所怀见寄》比较:这两首诗虽然都出自刘禹锡之手,但《偶书所怀》更多地表现了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情绪。
  • 与明代诗人周叙的作品比较:《南京翰林三年秩满偶书所怀》与《偶书所怀》在风格和表达的情感上有所差异,前者更注重对仕途生涯的回顾和未来规划的展望。
  1.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 文化价值:刘禹锡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它们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变迁,对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 社会意义:通过对《偶书所怀》等作品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的《偶书所怀》不仅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唐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刘禹锡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