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妃庙

苍梧杳霭迷遐躅,晚云愁入修眉绿。
薰风不动五弦空,清血斑斑在山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妃庙》是南朝梁文学家、诗人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含蓄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及对二妃的怀念之情。文学作品“二妃庙”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而且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将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会稽郡,早年以学识出众而闻名,尤擅长散文和骈文,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在诗歌方面,吴均同样表现出色,其诗风清新脱俗,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他的作品中,《登二妃庙》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独特感悟。

  2. 诗词原文: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3. 主题分析:《登二妃庙》这首诗通过描绘二妃庙的景色以及诗人对二妃的思念,表达了深沉的哀思与对逝去美好爱情的追忆。诗中的“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等句,形象地描绘了二妃庙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二妃的神秘传说。此外,“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则透露出诗人心中无尽的相思之情,以及对二妃纯洁感情的赞美。

《二妃庙》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承载深厚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人情世故和理想追求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