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止送王侍郎

南州春老雨如丝,刺眼青秧水满陂。
树湿黄莺看更好,溪浑白鹭立多时。
寸心折尽人千里,霜鬓凋残酒一卮。
我恐前身是匡鼎,幸公不厌解颐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止送王侍郎》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作品。李处权作为一位北宋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其作品往往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见长。《雨止送王侍郎》便是这样一首反映作者情感和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的佳作。

在这首诗中,李处权通过对春天雨后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感悟。诗中的“南州春老雨如丝,刺眼青秧水满陂”不仅刻画了雨后的清新和田野的生机,更通过雨丝的细腻比喻,传达出一种温柔而细腻的感觉。此外,“树湿黄莺看更好,溪浑白鹭立多时”则通过黄莺和白鹭等生动的自然元素,增添了诗中的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雨后空气的湿润和大自然的和谐。

《雨止送王侍郎》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诗中的“寸心折尽人千里,霜鬓凋残酒一卮”透露出诗人在面对远方友人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与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祝福和期盼。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时刻的无奈。

《雨止送王侍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处权的其他作品一样,都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李处权的生平虽不详,但根据他的写作风格和时代背景推测,他可能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且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抒发理想抱负的重要工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雨止送王侍郎》不仅是一首诗,也是李处权个人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的缩影。

《雨止送王侍郎》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文学及诗人李处权的机会。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处权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读者而言,《雨止送王侍郎》无疑是一部值得品鉴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