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初霁

积阴为患恐沈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雨初霁》是北宋时期诗人李觏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背景
  • 生平经历:李觏,字天民,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地方行政官员,因其直言进谏而受到贬谪。他的诗歌创作多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怀,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哲理性。
  • 作品特色:李觏在诗坛上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著称,擅长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1. 诗作原文
  • 诗句解读:在这首作品中,李觏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久雨后的景象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 诗意解析:首句“积阴为患恐沉绵”,表达了对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所带来的困扰和不安。接着“革去方惊造化权”,则描绘了久雨之后,万物复苏,大自然的力量重新获得认可的情景。最后两句“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和“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1. 艺术价值
  • 炼字手法:《苦雨初霁》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如“惊”、“全”、“活”、“全”等词语,都富有层次感和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音乐美和画面感。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感慨与自然界的变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
  1. 主题思想
  • 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描述久雨后的景色和人物心理变化,李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表达了他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表达个人情感:诗中不仅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还有诗人本人的情感表达,如对未来的希望、对自然的敬畏等,这些都是诗人个性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苦雨初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 研究价值:作为李觏的代表作品,《苦雨初霁》不仅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宋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

《苦雨初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表现,而且在主题思想和历史意义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李觏的文学成就及其时代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