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书答陈次公

咄咄休休一世闲,百年都是浪悲欢。
高谈不待傍人笑,立事须知自古难。
时见老颜来鉴里,已将生计托云端。
六鳌未可挥刀斫,肯便临溪把钓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书答陈次公》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李觏(1009年-约1059年),字伯淳,后更字公辟,号盱江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之间,是宋明理学的先驱之一。

  2. 诗歌原文
    咄咄休休一世闲,百年都是浪悲欢。 高谈不待傍人笑,立事须知自古难。 时见老颜来鉴里,已将生计托云端。 六鳌未可挥刀斫,肯便临溪把钓竿。

  3. 诗歌赏析

  • 哲理意味: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诗中的“高谈”与“立事”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非物质上的享受。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于世事的无奈和人生的无常,这种感慨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
  •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李觏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高谈不待傍人笑,立事须知自古难”这一联,通过对比“高谈”与“立事”的难度,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老颜来鉴里”、“时见老颜来鉴里”等词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这些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名家点评:关于《代书答陈次公》,历代学者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其著作《姜斋诗话》中称赞此诗为“奇警”,认为其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代书答陈次公》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以及李觏本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