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危太博

一片灵台众共知,宦途宁肯避危机。
至诚似有神明助,尽室初从瘴海归。
烈火岂能伤美宝,覆盆终是见炎晖。
人生未出功名外,多少京尘待染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觏的《送危太博》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觏生平: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先生、直讲先生,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与范仲淹等有着深厚的友谊,并在政治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觏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还积极倡导农业发展。
  • 文学成就:李觏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文学表现力著称。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背景。
  1. 诗词原文及译文
  • 原文:一片灵台众共知,宦途宁肯避危机。至诚似有神明助,尽室初从瘴海归。烈火岂能伤美宝,覆盆终是见炎晖。人生未出功名外,多少京尘待染衣。
  • 译文:众人都知道他的高尚情操,面对仕途的险阻,他宁愿选择避开。他的真诚像神明一样受到保护,一家人从瘴疠之地归来。火焰无法伤害珍贵的宝物,真相最终会显露出来。人生如果没有功名的成就,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多少人还在为了名利奔波而不得。
  1. 诗词赏析
  • 主题思想:《送危太博》通过描述一位官员的遭遇和抉择,展现了其坚持真理、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的“一片灵台众共知”和“至诚似有神明助”体现了作者对道德和信仰的推崇。
  • 艺术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含义深远,富有哲理。如“烈火岂能伤美宝”暗喻困难和挑战并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品格和信念。
  1. 创作背景
  • 政治背景:李觏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众疾苦。
  • 个人经历:李觏的个人经历也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
  1. 影响及后世
  • 文学影响:李觏的《送危太博》不仅是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李觏的诗作为学习的典范。
  • 文化传承:李觏的思想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李觏的《送危太博》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富情感表达的诗作。它不仅是李觏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风采,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