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越山

腊后梅花破碎香,望中情地转凄凉。
游山只道寻高处,高处何曾见故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越山》是宋代诗人李觏所作,表达了一种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感。《登越山》是宋代著名诗人李觏的作品之一。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诗句:“腊后梅花破碎香,望中情地转凄凉。”
  • 译文:腊月后梅花凋零,散发出破碎的香气,远方的景色令人感到凄凉。
  • 注释:这里的“腊”指农历十二月,与现代汉语中的腊月含义相同。而“梅花破碎香”则描绘了冬末春初的景象,梅花已残破,但仍有淡淡的香气飘散。
  • 赏析:《登越山》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在特定季节感受到的孤寂与哀愁。
  1. 背景介绍
  • 写作时代:李觏生活在宋朝,其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 历史背景:宋朝时期,诗歌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文人墨客们常常借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李觏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腊后梅花破碎香”,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还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
  • 语言简练:整首诗用词简洁,却能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精炼风格。
  1. 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登越山》作为宋代的经典之作,被后世传颂不衰,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 教育价值:在文学教育中,这首诗不仅是学习宋诗的好材料,也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和景象。
  1. 个人感悟
  • 自我反思:通过对《登越山》的学习和赏析,可以促使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面对生活变化时的情感反应和个人成长。
  • 文化认同:了解和欣赏像《登越山》这样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登越山》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