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江晦叔喜雨

千里人怀闵旱心,轻将岁事叩天阍。
骤倾江海繁声合,尽涤山川沴气昏。
官责时丰聊共喜,归休兴动欲谁论。
更思田父相邀乐,步屧春风倒社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江晦叔喜雨》是宋代诗人李复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暴雨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旱情带来的希望与期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词:

  1. 诗词原文
    千里人怀闵旱心,轻将岁事叩天阍。
    骤倾江海繁声合,尽涤山川沴气昏。
    官责时丰聊共喜,归休兴动欲谁论。
    更思田父相邀乐,步屧春风倒社尊。
  2. 诗词赏析
  • 自然景观的壮丽:词中“骤倾江海繁声合”一句,生动地刻画出暴雨倾泻的场景。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力量的磅礴,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旱情与祈雨的象征意义:在古代,干旱被视为不祥之兆,而雨水则是丰收的象征。通过“尽涤山川沴气昏”,诗人表达了对旱情的强烈关注和对降雨的热切盼望。
  • 官场生活与个人志向的矛盾:诗中的“官责时丰聊共喜,归休兴动欲谁论”反映了诗人在官场上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虽然在官场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渴望摆脱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 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和谐:“更思田父相邀乐,步屧春风倒社尊”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在这里,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享受着与乡亲们共度时光的幸福。
  1. 创作背景
  • 政治环境的影响:北宋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士大夫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李复作为一个有志于仕途的文人,其作品中自然不乏对政治现实的关注,但更多的是对个人志向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个人经历:李复的个人经历也为其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本人又曾任职于政府机构,这些经历使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人生和社会。
  • 社会背景: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国家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些都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灵感来源。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在《和江晦叔喜雨》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例如,“骤倾江海”和“尽涤山川”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 修辞手法:诗人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 音乐性:由于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本身就带有一种韵律美。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非常注重词的音乐性,力求让每一句词都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1. 文化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和江晦叔喜雨》通过描写自然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反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传递情感:诗词是情感的载体,它能够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传递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 传承文化: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通过对《和江晦叔喜雨》等经典诗词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

《和江晦叔喜雨》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情怀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词,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