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椿七夕

何用封侯曲似钩,且将肤寸等岑楼。
佳时未用倾河鼓,爽气先期胜蓐收。
月影正迷千古恨,雨声还助五更愁。
王孙赏咏元无敌,又见诗中第一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椿七夕》是宋代诗人李之仪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对爱情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还体现了作者在宋代文学中的卓越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出生于沧州无棣。他师事范纯仁,后随苏轼于定州幕府工作,历任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等职。他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但文学造诣极高,被誉为诗中第一流。
  • 文学成就:李之仪的诗歌创作以尺牍见长,尤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其作品深受后世赞誉。有《姑溪居士集》等著作传世。
  1. 诗作原文
  • 诗句解析:首联“何用封侯曲似钩,且将肤寸等岑楼”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认为追求名利如同难以捉摸的曲钩一般,不如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事物。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河鼓”、“蓐收”等自然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 情感表达:通过描写月影迷离、雨声助愁等景象,诗人传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时刻的忧虑。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李之仪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复杂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展示了诗人对于爱情、自然以及人生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和子椿七夕》作为李之仪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也在思想内容上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