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忠烈公墓

丛篁灌木丽霜晴,忠孝岩岩父子名。
举扇西风虽自洁,受遗不至亦何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卞忠烈公墓》是一首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卞忠烈公墓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孝道的赞颂。下面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品原文
  • 丛篁灌木丽霜晴,忠孝岩岩父子名。
  • 举扇西风虽自洁,受遗不至亦何情。
  1. 作品赏析
  • 李之仪在诗中通过对卞忠烈公墓周围自然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庄重的画面。丛篁(即竹子)和灌木的翠绿,以及霜晴天气下的景色,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 诗中的“忠孝岩岩父子名”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强调了卞忠烈公墓背后的父子传承和忠诚精神。这里的“忠孝”二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望和号召。
  • 诗人用“举扇西风虽自洁,受遗不至亦何情。”来表达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保持清白的心态,以及对未能继续传承家业的无奈之情。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更加深沉且具有感染力。
  1. 创作背景
  • 卞忠烈公是指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的事迹和精神在当时社会有着很高的评价。李之仪可能是在参观卞忠烈公的墓地时,受到触动而创作了这首七言绝句。
  • 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考虑到其内容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在宋代某个时期创作的。
  1. 文化价值
  • 《卞忠烈公墓》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宋代的社会风貌、道德观念和文人情怀,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和孝道的重视,这些价值观至今仍然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

《卞忠烈公墓》作为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作者李之仪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观,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道德理念。这首诗不仅值得一读,更应该被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