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时画马赞

饮不以鼻,投不以趾。
虽梦亦然,理自应尔。
吾师东坡,尝有是语。
天机所同,惟伯时父。
东坡形容,伯时位置。
曹韩少陵,俱落第二。
吾私淑诸,限隔九泉。
笔头落处,几至潸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伯时画马赞》是宋代诗人李之仪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表达了作者对北宋画家李伯时及其画作的高度赞誉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李之仪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在艺术领域对前辈大师的崇敬与继承。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李之仪(1038年—111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北宋时期的文人、政治家和书法家。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是神宗元丰年间的进士,师事范纯仁,后随苏轼至定州幕府。
  • 艺术成就:李之仪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他的书法也颇具特色,尤擅尺牍,与苏轼并称“刀笔三昧”,被苏轼称赞入道。
  1. 诗歌原文
  • 全文展示:《李伯时画马赞》的全文如下:“饮不以鼻,投不以趾。虽梦亦然,理自应尔。吾师东坡,尝有是语。天机所同,惟伯时父。东坡形容,伯时位置。曹韩少陵,俱落第二。吾私淑诸,限隔九泉。”
  • 诗句解析:首句“饮不以鼻,投不以趾”意喻即使是梦境中,画中的马依然生动,其自然之态如同真实。次句“虽梦亦然,理自应尔”则强调了画马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即便是梦境中,马的形象也清晰可见,合乎逻辑。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比历代画家的技艺,如“东坡形容,伯时位置”指苏轼曾评价李伯时为后世画家中的佼佼者。最后两句“吾私淑诸,限隔九泉”则是表达诗人对李伯时作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遗憾,因为无法亲自学习李伯时的技艺,只能在九泉之下默默仰慕。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李伯时画马赞》采用了四言诗的形式,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作者对李伯时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整首诗通过对画马的描述,展现了李伯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文化价值:作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李伯时画马赞》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文人对艺术的崇尚和追求。
  • 历史意义:该诗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艺术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它为研究宋代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伯时画马赞》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反映宋代绘画艺术和文人精神风貌的珍贵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人李之仪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