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疴卧云海,夙夕负深恐。
宽恩听旋归,何啻丘岳重。
问津勾漏山,散策宝圭洞。
群峰罗翠屏,环合无缺空。
游仙契初心,幽赏恊清梦。
却来观宸章,宝气腾螮蝀。
真行杂草隶,笔势极翔动。
大小飞白书,飘洒萦舞凤。
恭惟睿智姿,多能本天纵。
妙迹藏名山,俾与万世共。
林峦增炳焕,神物劳护拥。
惜无深岩屋,荫覆示崇奉。
何当鸠良材,为葺倾压栋。
天弧不指狼,中原胡马哄。
九庙未奠居,臣子衔愤痛。
岂知炎荒中,奎画得瞻讽。
至哉慱大言,粟麦因异种。
天常及诸佛,一一资妙供。
窃于翰藻间,窥见神心用。
源流此中来,基本中兴宋。
稽首归琅函,斐然成善颂。
道勾漏山灵宝观窃睹两朝御书谨成古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勾漏山灵宝观窃睹两朝御书谨成古风’,这是一首描绘了道士在勾漏山灵宝观窃取皇帝御书并精心创作的古诗。诗中的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诗人通过对勾漏山灵宝观这一神秘场所的描绘,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庄重神秘的氛围。勾勒出勾漏山的山水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诗人巧妙地运用“窃睹”一词,表达了自己对皇家御书的渴望之情。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又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诗人以“谨成古风”作为结尾,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态度。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有限,无法真正掌握国家权力,只能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谦卑而又自信的态度,令人钦佩不已。
‘道勾漏山灵宝观窃睹两朝御书谨成古风’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