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池阳道中

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池阳道中》是北宋末年诗人李纲的作品。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卒于1140年,祖籍邵武(今属福建省),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他是一位政治家,曾历任监察御史、太常少卿等职,并在靖康元年(1126)力主迎战金兵。尽管他的主张最终被排挤,但仍然在高宗即位时被召为相,并参与了修内治、整顿边防和谋划军政等重大事务,试图恢复失地。然而,由于遭遇黄潜善等人的排挤,他的努力未能持续太久

《望江南》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词风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这首词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还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楚天长河和野梅的描写,词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孤独。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词中的“归去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却又不得不隐退江湖的人物形象,这种矛盾的情感状态正是李纲政治生涯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角度来看,李纲的这首词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的交融,使得作品既有诗的韵味,又不失词的灵动。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李纲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使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自然的美,也能够感受到一种历史沧桑感。

《望江南·池阳道中》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李纲的生平和政治理念,还可以深入体会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