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气候每岁三四月间已如剧暑客有自吉阳至者寓馆问汉亭累日且言吉阳气候昼夜如炊因叹此邦之胜乃知人生无有足时不经热恼岂知平日之清凉乎故古之达者每以此对治释氏云推落大火坑火坑变成池皮鞋和尚以为即时清凉也苏公亦云岭南瘴毒地有此江月寒乃知天壤间何人不清安予谪居岭海逾十五年见闻习熟不以为异因作此诗以自慰且以警世

客自东来说吉阳,始知儋耳本清凉。
潮声卷海千峰雨,月色侵门满地霜。
更欲何方寻佛国,此生真欲老蛮乡。
安心守一师吾祖,尚觉人间日月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岭南道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这首诗中,苏轼描绘了岭南地区的独特气候和风景。他提到,在海外,每年的三四月份就如剧暑,有来自吉阳的人居住在那里。因为昼夜如同炊烟般炎热,所以感叹这个地方的美好,才让人知道人生没有永远的舒适时刻,如果不经历热恼,怎么能知道平日的清凉呢!因此,古代的贤人经常用这个来应对佛教所说的“火坑”,认为火坑变成了池塘,皮鞋和尚认为这是即时的清凉。苏东坡也说,岭南的瘴毒之地,有这样的江月,才知道天地间哪里的人不清净安宁。我在岭海被谪超过十五年,见闻熟悉,不觉得这是奇怪的事。因此写下这首诗以自慰,并用来告诫那些不够明智的人,一不开心就愁叹、怨恨愤怒或受到讥讽谩骂。像柳永、刘克庄这样的人,还不足以和他们相提并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