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夜对月

仲秋气已爽,林壑雨新过。
忽惊浮霭空,乍觉天宇大。
夜凉风露清,佳月才半破。
清辉渐可爱,入户惊照坐。
团圞绕中庭,有似蚁循磨。
西山耸冈峦,轮侧愁易堕。
魏子不解饮,诗语颇顿挫。
呼儿聊与盏,我唱渠辄和。
停杯看月落,客去未能卧。
海月夜夜好,新诗幸频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七日夜对月》是宋代诗人李光创作的一首文学作品,表达了诗人在仲秋季节的夜晚独自面对月亮的情感体验。下面是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李光是宋代越州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在徽宗崇宁五年中进士,曾为吏部尚书,但因直言进谏被秦桧所忌,最终被贬至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晚年获复官秩,谥号庄简。他的诗风以豪放、直率著称,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2. 原文:《八月七日夜对月》是一首描写仲秋夜晚对月亮吟咏的短诗。诗中的开头“仲秋气已爽,林壑雨新过”,描述了仲秋时节清爽的气息和山林间雨水带来的新鲜之感。接下来“忽惊浮霭空,乍觉天宇大”两句,诗人通过“浮霭”和“天宇”等意象,展现了夜晚天空的变化和广阔。
  3. 风格特点:李光的诗歌风格以豪放为主,同时不乏婉转和细腻之处。在这首诗中,“夜凉风露清,佳月才半破”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而“团圞绕中庭,有似蚁循磨”则用“团圞”“蚁循磨”这些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月光如洗,庭院宁静的景象。
  4. 艺术手法:《八月七日夜对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包括对比、拟人等。例如,诗中的“西山耸冈峦,轮侧愁易堕”将山与月亮进行对比,突出了月亮的明亮与山的峻峭形成鲜明对比;而“魏子不解饮,诗语颇顿挫”则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魏子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
  5. 主题思想:虽然《八月七日》的具体内容不详尽,但从整体来看,它可能涉及了人生的苦乐、人性的复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的主题。《八月七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探讨了人在苦难中的真实状态和心灵的复杂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李光的《八月七日夜对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的古代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关于人生、自然和情感的宝贵启示。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作品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