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蜀州阁道作

缘云栈脚转嵯峨,使者重来叱驭过。
杜宇有冤啼夜月,女萝凭鬼护山阿。
岩深树气埋苍雾,峡窄江形束素波。
自问一春行役苦,带环移眼奈衰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入蜀州阁道作》是宋代诗人宋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初入蜀州阁道作》不仅体现了宋祁的文学才华,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情怀。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宋祁,字子京,祖籍开封府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双塔集),出生于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天圣二年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按试新乐、预修《广业记》等职。他与欧阳修等人合修《新唐书》,书成后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 创作缘由:据《旧唐书·杜宇传》记载,杜宇在夜月中啼哭为冤,后成为蜀地山神。此诗可能是宋祁在途经或游览蜀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赞叹以及内心的感慨。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缘云栈脚转嵯峨,使者重来叱驭过。杜宇有冤啼夜月,女萝凭鬼护山阿。岩深树气埋苍雾,峡窄江形束素波。自问一春行役苦,带环移眼奈衰何。
  • 诗意解读:第一句“缘云栈脚转嵯峨”描绘了高耸入云的栈道,令人生畏又充满敬畏;第二句“使者重来叱驭过”反映了古代使节的威严与旅途的艰辛;第三句“杜宇有冤啼夜月”借用杜宇啼哭的故事,抒发了对自然的同情与敬畏;第四句“女萝凭鬼护山阿”则通过女萝依附山石的形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依赖与保护。最后两句“岩深树气埋苍雾,峡窄江形束素波”描绘了峡谷中的幽深与江水的流动;“自问一春行役苦,带环移眼奈衰何”则表现了长途跋涉带来的疲惫与人生的无常。
  1. 艺术手法
  • 用典:《新唐书》是宋祁与欧阳修共同编纂的史书,其中《杜宇传》讲述了杜宇啼哭的故事,因此诗中引用这一典故,既增加了文学色彩,也深化了主题。
  • 意象:诗中的“杜宇”与“女萝”都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自然元素,前者代表了悲伤与哀怨,后者则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和谐。
  • 韵律:《初入蜀州阁道作》的韵律整齐,每一句都采用了平仄分明的格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1. 主题思想
  • 自然崇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人生哲理:诗末两句“自问一春行役苦,带环移眼奈衰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的艰辛和衰老的无奈,透露出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初入蜀州阁道作》在宋祁的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 文化传承:作为《新唐书》编纂者的宋祁,其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

《初入蜀州阁道作》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