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至桐庐

乘舟待潮发,一日到桐庐。
物色寒初甚,溪山画不如。
往来真是梦,亲旧不须书。
犹胜鸱夷在,时容托后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行至桐庐》是元末明初刘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杪秋(即深秋)时节,九日(重阳节)的一天,诗人乘舟出发,一日之间到达了桐庐。在诗中,诗人以简洁而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泛舟江上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感慨。具体分析如下:

  1. 作者介绍
  • 刘基:字伯温,号青田先生,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的重要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有抒发个人情感与政治抱负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乘舟待潮发:描述了诗人准备船只等待潮水上涨的情景。
  • 一日到桐庐:说明诗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便到达了目的地。
  • 物色寒初甚:形容桐庐地区初冬时的景色清冷。
  • 溪山画不如:表达了对自然风景之美的比拟,认为溪山之景不及画中的美景。
  • 往来真是梦:暗喻此次旅行如同梦境一般短暂。
  • 亲旧不须书:意味着此行无需书信告知亲友,因为一切如梦。
  • 犹胜鸱夷在:用“鸱夷”比喻自己,意指虽然身在俗世,但心态超脱,不拘小节。
  • 时容托后车:表明自己随时可以像古代贤士那样,通过某种形式回归故土或是继续其志业。
  1. 主题思想
  • 隐逸情怀:诗中透露出浓厚的隐逸气息,通过游历自然山水来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越。
  • 哲理思考:通过对桐庐等自然景观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哲思。
  • 逍遥自在:诗人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不受世俗羁绊,保持内心的独立和自由。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下面将提供一些关于《舟行至桐庐》的额外信息,帮助进一步理解这首诗:

  • 文化背景: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基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苍翠观远峰”、“紫萸空俗佩”,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提升。
  • 审美价值:从美学角度来说,此诗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舟行至桐庐》不仅是刘基诗歌创作中的一部作品,更是研究元末明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读者品评和欣赏的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