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楼云卧

云卧西湖又几年,吟鞍多在酒炉边。
定知今古皆春梦,不把功名作宿缘。
芳草满汀山带雨,黄梅落地水连天。
相逢未说江南事,且问何时理钓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楼云卧》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是宋代湖州的著名诗人。他在盐运司任职期间,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寄楼云卧》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宋伯仁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蕴含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与背景
  • 原文: 云卧西湖又几年,吟鞍多在酒炉边。
    定知今古皆春梦,不把功名作宿缘。
    芳草满汀山带雨,黄梅落地水连天。
    相逢未说江南事,且问何时理钓船。

  • 创作背景: 宋伯仁在宋代理宗嘉熙时期为盐运司属官,擅长诗词,尤以画梅闻名。这首诗可能是在其任职期间,于西湖附近的某个地方所写。

  1. 诗歌内容解析
  • 第一联: “云卧西湖又几年”表达了诗人长时间居住或游历于西湖的情景,“卧云”意味着诗人可能经常在云中休息,感受自然之美。
  • 第二联: “吟鞍多在酒炉边”则描绘了诗人常在饮酒之余,以吟咏为伴的生活状态。这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享受诗意生活的品质。
  • 第三联: “定知今古皆春梦”揭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诗人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所有经历都如同梦幻一般,不值得过分执着。
  • 第四联: “不把功名作宿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观。
  • 最后两联: “芳草满汀山带雨”和“黄梅落地水连天”分别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夏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观察自然细节的能力;“相逢未说江南事”和“且问何时理钓船”,则传达了一种期待再会、共话友情的愿望。
  1. 作者的艺术特色
  • 艺术手法: 宋伯仁的这首律诗运用了平仄、押韵等传统诗歌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布局展现了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 表现手法: 诗中巧妙地使用对比(“云卧”与“功名”)和象征(如芳草、黄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风格: 语言简洁而不失韵味,既有文人的潇洒自如,又有自然的清新脱俗。
  1. 诗歌的文化内涵
  • 自然观照: 宋伯仁通过对西湖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和赞美。
  • 人生哲思: 诗中的“功名”、“春梦”等词汇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隐逸情怀。
  1. 诗歌的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 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作之一,《寄楼云卧》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 审美影响: 这首诗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深层次思考。
  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 与乐雷发的《寄楼居朱漕》相比: 两者都是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诗作,但《寄楼云卧》更注重展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内心世界的抒发。
  • 与《西塍集》中的其他作品相比: 虽然《寄楼云卧》是其中之一,但其他作品如《烟波渔隐词》则更多地反映了宋伯仁的绘画艺术和生活情趣。

《寄楼云卧》不仅是宋代文人宋伯仁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宋代诗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深入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