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箬溪焕上人夜坐

一庵秋色里,共坐佛灯前。
风引上香磬,月浮煎茗泉。
袖寒沙气逼,窗迥树声悬。
语罢鸦栖定,山僧入夜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箬溪焕上人夜坐》是宋代诗人李龏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介绍
  • 李龏,字彦和,号澹斋,北宋时期的诗人,其文学创作在宋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无华,深受当时及后世读者的喜爱。
  1. 诗歌原文
  • 一庵秋色里,共坐佛灯前。
  • 风引上香磬,月浮煎茗泉。
  • 袖寒沙气逼,窗迥树声悬。
  • 语罢鸦栖定,山僧入夜禅。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与宁静的夜晚氛围,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内心的平和。诗中的“一庵秋色里”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山中寺庙的画面,给人以幽静深远的感觉。“共坐佛灯前”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佛前的相聚,共同品味生活的美好。
  • “风引上香磬,月浮煎茗泉”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情景,香磬随风而动的声音和茶水沸腾的声音相互映衬,增添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气氛。而“袖寒沙气逼,窗迥树声悬”则是通过描写诗人的衣袖感受到的凉意和窗外的树木声音,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宁静感。
  • “语罢鸦栖定,山僧入夜禅”则以简洁的语言结束了全诗,表达了诗人在与友人交谈后,感到心绪已平复,准备进入夜间的修行或冥想状态。这里的“鸦栖定”象征着夜晚的平静与安宁,而“山僧入夜禅”则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向往和追求。
  1. 写作背景
  • 根据《四库全书提要》,此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徽宗政和年间(约公元1111年至1118年),地点位于江南一带的山林之中。这一时期正是宋代文人雅集活动的兴盛时期,诗人与好友在此地相聚,饮酒赋诗,共同探讨人生哲理。这种环境为李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得以在诗中表达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1. 艺术手法
  • 该诗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香磬”、“煎茗泉”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诗人巧妙地将这些自然元素与人的心境相联系,使得诗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而深刻。
  • 在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律诗形式,每两句为一个对仗,遵循了传统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这样的结构和形式使得诗的整体感觉和谐统一,易于朗诵和记忆,同时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规范和美学追求。
  1. 历史影响
  • 《与箬溪焕上人夜坐》作为李龏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特色和魅力,也为后人研究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诗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首诗的流传与传播,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箬溪焕上人夜坐》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和文化底蕴的诗作,也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于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