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金泉登聚鹤楼

我住华亭惯识伊,九皋仙去逐云飞。
北山久为悲空帐,赤壁还曾梦羽衣。
姑和黄楼崔颢赋,为邀华表令威归。
腰缠却笑扬州客,应对金泉愧子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金泉登聚鹤楼》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李曾伯创作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过往时光的感慨。诗中不仅体现了李曾伯精湛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下面是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曾伯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思考。
  • 李曾伯的生平事迹不详,但已知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 诗的原文如下:“我住华亭惯识伊,九皋仙去逐云飞。北山久为悲空帐,赤壁还曾梦羽衣。”
  • 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1. 诗意解析
  • “我住华亭惯识伊”:诗人自述自己居住在华亭,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老朋友的名字早已铭记于心。
  • “九皋仙去逐云飞”:形容友人如同仙人一般飘逸脱俗,已经随云而去。
  • “北山久为悲空帐,赤壁还曾梦羽衣”:北山象征着故人已逝,曾经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仿佛还在昨日;赤壁则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诗人在这里梦到与故人的重逢。
  1. 艺术特色
  • 《至金泉登聚鹤楼》的语言优美,用词典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美学风格。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和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1. 历史背景:在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十分重视文学创作,而李曾伯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 文化意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至金泉登聚鹤楼》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宋代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它让人们得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至金泉登聚鹤楼》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及其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