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楼题柱

分弓来戍岭南州,勋镜尘生雪满头。
愿进愚言宜简易,颇哀老子得遨游。
青山落处钟闻寺,白鹭明边人倚楼。
衙散吏归冰样静,一庭落叶和晴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西楼题柱》是李曾伯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岭南戍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归隐自然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李曾伯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的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坛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创作。
  2. 诗作原文:《登西楼题柱·分弓来戍岭南州》,原文如下:分弓来戍岭南州,勋镜尘生雪满头。愿进愚言宜简易,颇哀老子得遨游。青山落处钟闻寺,白鹭明边人倚楼。衙散吏归冰样静,一庭落叶和晴鸠。
  3. 诗意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赴边疆,戍守岭南州的情景,通过“分弓”和“勋镜”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辛劳。“愿进愚言宜简易”反映了诗人希望通过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迹,而“颇哀老子得遨游”则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通过“青山落处”、“白鹭明边”、“衙散吏归”等细节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状态。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 创作背景:李曾伯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乱不断,国家分裂。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曾伯的诗歌中往往蕴含着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登西楼题柱》的创作背景的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环境。
  5. 文化影响:作为宋代诗人的代表之一,李曾伯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赞誉。特别是《登西楼题柱》这样的作品,更是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登西楼题柱》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体会到李曾伯深邃的思想情感,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