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不见此山青,一见殊增老眼明。
鬓发已从霜露改,翠屏只在水天横。
纤尘不染皆秋色,久间相于若世情。
朝爽夕佳常领略,去来争似钓舟轻。
过宜兴舟中见霅川诸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宜兴舟中见霅川诸山》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下面从诗篇内容、作者背景、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篇内容:诗的前两句“八年不见此山青,一见殊增老眼明”描述了诗人长时间未见故乡之景,故一见到家乡的山川就倍感亲切,老眼也因久未看到而变得明亮起来。后四句“鬓发已从霜露改,翠屏只在水天横。纤尘不染皆秋色,久间相于若世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时光易逝的感受以及家乡山水带给他的宁静与慰藉。
作者背景:李曾伯(约869—941年),字端夫,号铁翁,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自幼受父亲影响颇深,学识渊博。其作品多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李曾伯善于运用细腻的感情和精湛的笔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使得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例如,在描述自然景色时,不仅描绘了山水之美,还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历史价值:作为宋代诗词的代表之一,《过宜兴舟中见霅川诸山》不仅体现了李曾伯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代表了宋代诗词的高水平。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对于后世而言,了解和研究这首诗可以更好地领会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
《过宜兴舟中见霅川诸山》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佳作,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