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早春风雨连日俗以为宜

淮海岁方新,层阴便浃辰。
山山能作雨,物物解呈春。
野鸟千声异,江芜一色匀。
农区田溜满,偏慰守藩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淮南早春风雨连日,俗以为宜》是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淮南地区早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连续多日的风雨天气使得大地一片苍茫,草木凋零,万物萧条,而春天的气息却依然存在,尽管它并不张扬。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和人生命运的看法,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淮南早春风雨连,
俗以为宜宜不闲。
何物无情堪下士,
当轩惆怅碧云天。

【注释】:

  1. 淮南早春:指淮南(今安徽省淮南市一带)的早春时节。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气候转暖,但尚未入夏,所以用“早春”来形容。
  2. 风风雨雨:形容风大得足以把树木吹倒,雨水大到能淹没田地。
  3. 俗以为宜:按照习俗,人们认为应该这样或那样。
  4. 宜不闲:即“应无闲暇”,意思是说在这种风雨交加的环境中,人们应该没有空闲。
  5. 下士:原指地位低下的人,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6. 碧云天:形容天空湛蓝如洗,云雾很少或根本没有。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江南早春时节的景象。首句点明地点和时间——淮南早春,接着用“风风雨雨”形容天气状况,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然而,接下来的“宜不闲”则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气氛,意味着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人们仍然忙碌着,没有闲暇。这里的“宜不闲”既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事的重视。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受。诗人将这种连绵不断的风雨与自己的感受相对照,仿佛自己也被卷入了这场风雨之中,无法自拔。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一句“何物无情堪下士,当轩惆怅碧云天”则是诗人的直接感慨。他似乎在问:为什么这无情的风雨能够无情地摧残一切,连那些看似坚强的植物都无法抵挡?而自己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心中却充满了惆怅和无奈。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直白,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淮南早春风雨连日,俗以为宜》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五言绝句。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深深感慨和独特见解,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