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以庚寅十月十日抵敝庐今恰三年感而有作偶成三律

溯自洪都返故园,今朝倒指恰三年。
举头但见松筠长,转盼那知岁月迁。
幸有青山长在眼,休嗟白发已垂颠。
此身傥未归黄壤,花下犹堪醉圣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余以庚寅十月十日抵敝庐今恰三年感而有作偶成三律是一首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诗,全诗如下:

庚寅十月十日,始抵里门。适值仲秋佳日,与二三子登孤山。坐北高峰之巅,西望湖中,则背城一战之地也。湖水澄碧,若镜未磨;远山横黛,若眉初蹙。杭人游湖者,一见倾心即呼名姓,不愿细微,故其时有“看山不喜他山好,观景难忘此境奇”之谣遍于市井。

余笑曰:何言之易也!夫越人之相知也尚如此,况杭人之相求乎?于是,遂书以赠友。

前四句为一联,描绘了作者到达杭州后的第一印象和所见到的美景。“庚寅十月十日”,指的是作者来到杭州的具体日期。而“始抵里门,适值仲秋佳日”,则是说作者刚到杭州,正好遇到了中秋节这样美好的时节。接着两句,“与二三子登孤山”,“二三名子”泛指朋友们,“登孤山”则是去游览西湖中的孤山。

接下来的四句为第二联,继续描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感受。在山顶上,作者看到了远处的群山,它们如同美人的眉毛一样,静静地弯曲着,仿佛刚刚蹙起眉头。而湖水清澈碧绿,如同一面镜子,没有经过打磨。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到非常震撼和美丽。

最后四句是第三联,表达了作者对这次游玩的感受和心情。他说:“越人之相知也尚如此,况杭人之相求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越人那样相互信任、互相帮助的朋友已经很难得,更何况是像杭州这样热情的人们呢?接着,“于是,遂书以赠友”,于是作者将这次游玩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送给了朋友。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这次旅行的喜爱和对朋友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