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伯成见赠

水上浮云断不还,松间幽石自斑斑。
柴门不接红尘路,满座长将白日闲。
往解谁能寻赤轴,无情还自爱青山。
清冷台下无多路,断葛枯藤不足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伯成见赠》是宋代诗人沈辽的作品。下面将围绕其主题内容、作者背景、文学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

  1. 主题内容: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中的“水上浮云断不还,松间幽石自斑斑”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永恒不变之美的赞叹。同时,“柴门不接红尘路,满座长将白日闲”进一步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远离尘嚣的生活理想。

  2. 作者背景:沈辽,字叡达,杭州钱塘人,生活在北宋熙宁年间,经历了官场的起伏和个人命运的转折。他以兄任入官,监寿州酒税,后因事下狱,流放至永州,又徙居池州,筑室名为“云巢”,过着隐居生活。《次韵伯成见赠》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产生的。

  3. 文学价值:《次韵伯成见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诗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念,以及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4. 历史地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沈辽的《次韵伯成见赠》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体情感的复杂性。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也对研究宋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沈辽的《次韵伯成见赠》不仅是一首表达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才能。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其影响力至今仍然深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