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二绝

一点天根动处微,已令万物受春熙。
欲知消长从来意,便是人心善恶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舜民的《途中二绝》解读

《途中二绝》是宋代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组诗作,收录于《嘉靖宁夏新志》。这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不可多得的资料。

首先来看第一首,“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这句诗通过描绘灵州城下千株柳树被砍伐作为燃料的情景,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诗人以柳树作为背景,隐喻战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借柳木被砍作薪火,暗指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困苦。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强化了战争的残酷,也凸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中,”青铜峡里韦州”则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这里的“韦州”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历史遗迹,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过往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下旅途经历的感慨。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杜范的《途中二绝》虽然不是张舜民的作品,但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其诗作“脚踏京尘动数旬,归途又复见书云”反映了作者在官场的奔波与内心的矛盾。通过“群阴已放阳来复,看取新年别有春”这样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途中二绝》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作者情感与思想的历史文献。它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追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宋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状况的独特窗口。

相关推荐